2025年3月国务院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为下一阶段提振消费工作指明了方向,该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该行动方案是应对当前经济结构性挑战、激活内需潜力的战略性举措。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金融行业支撑消费提振责无旁贷,尤其是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突破传统金融产品的空间限制和数量约束,创新金融经营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并丰富产品种类,从消费供需两个角度发力,消除消费壁垒、架接消费桥梁,切切实实助力消费提振。
近年来,上海银行加大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构建起“技术驱动、场景渗透、生态协同”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场景拓展及政策协同等多维度发力,构建全链条消费金融支持体系,助力消费供需两端稳健发展。本文将从技术赋能、实践案例等维度,解析上海银行运用数字技术激活消费新动能、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践。
对接平台经济,联结供需两端
美团作为领先的生活服务平台,服务涵盖餐饮、外卖、打车、共享单车、酒店旅游、电影、休闲娱乐等品类,拥有数百万合作小微商户和数亿注册个人客户,他(她)们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上海银行携手美团实现“场景+金融”的双向赋能,采用数字技术实现在线实时审批及完备的贷后管理,为小微企业、个人用户提供“生意贷(个人经营性贷款)”“生活费(个人消费性贷款)”“月付(商品分期)产品”,在消费供需两端架起桥梁,为提振消费贡献金融力量。
1. 审批手段:数据驱动与场景评估。一是平台场景数据接入,以“生意贷”为例,上海银行结合美团商户经营数据,辅助评估借款人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二是信用评分交叉验证,结合美团用户户籍、属地、职业等基本数据,以及脱敏后的客户行为数据,结合公安联网核查、人行征信、第三方征信数据、多维度黑名单、司法大数据,构建动态信用评分模型,精准识别客户,提升信贷风险评估精度。三是智能预审与反欺诈识别,基于场景数据及信用评分规则,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识别欺诈风险(如虚假身份、团伙骗贷),实现秒级审批。四是场景化额度匹配,根据商户类型(如餐饮、酒店)和经营规模,动态评估贷款额度上限。五是放款环节二次核验,客户在“生意贷”页面申请支用时选定借款要素(包括借款期数、还款方式、还款计划、放款账户等),同步进行核身认证及安全校验,以确保放款安全合规。
2. 风险管理:动态监控与协同处置。坚持自主风险管理,“生意贷”“生活费”“月付产品”均实现自主风控、自主审核,符合风险政策导向。依托数智化风控中台,开展贷后管理,定期执行借款人的风险属性追踪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年龄分布、额度区间、区域分布、额度使用率、贷款支用频率等维度的交叉分析,监控贷款资金流向。通过风险评估和监测分析,寻找和发现风险特征,动态调优授信模型,利用集中催收系统强化贷后清收措施。
3. 合作成果:提振消费实现共赢。“生意贷”为美团平台上的小微商家提供经营性贷款服务,满足其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如开新店、老店装修、购买新设备、采购原材料等。“生活费”“月付”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规的分期资金需求,促进消费的同时,避免消费者被不良信贷“套路”,为响应国家提振消费号召贡献上海银行力量。
构建数字生态,挖掘消费潜能
1. 引入隐私计算平台,激发潜在客户。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上海银行零售客户为2153.09万户,在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如何顺应消费增长机会点、精准识别客户并挖掘客户消费潜力”是一道必答题。上海银行眼光向外,聚焦数字化思维,会同外部合作伙伴,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创新运用,启动隐私计算技术(隐匿求交——Private Set Intersection,PSI)创新项目,在确保用户隐私及敏感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与外部机构共享营销数据,实现精准市场洞察,成功盘活存量客户,为提振消费注入新动能。
该创新项目成功实现三大关键创新:一是实现数据安全共享。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通过隐匿求交实现参与方互相不公开本地数据的前提下,共同计算得出多个参与方数据交集,与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数据进行安全合规交互,确定双方共同的客群,精确锁定目标客群。二是实现和第三方模型交叉筛选。第一步,银行内部客群筛选,通过高价值客户标识、月消费金额、无交易天数等近百个标签,构建睡眠户模型、交易下迁模型、新户交易预测模型、促绑卡等模型,准确识别和分析待“求交”的客户。第二步,第三方模型筛选,将通过隐私计算技术“求交”的客群导入第三方智能模型,结合客户的历史行为分析(如交易金额、消费场景等),进行场景与权益精准匹配,对于喜欢购物的客户,模型会匹配电商场景,对于热爱旅游的客户,则会推荐旅游场景。三是数字生态的共建,与支付宝、云闪付、抖音等平台开展场景合作,实现“金融+场景”共赢生态,进一步助力激发消费新动能。
该项目创新成效显著。对于长期未使用的沉睡借记卡,执行针对性激活策略,通过精准分析和推送,成功促活近30万户沉睡借记卡用户。对于信用卡业务,通过深入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推广方案,成功吸引15万户新增交易用户。该项目在“2024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外滩高峰论坛暨第五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的475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中国金融科技·金融机构最佳应用奖”。
2. 开展跨界生态合作,赋能营销活客。上海银行依托“文旅局、银联、银行三方协作”模式,携手文旅局摸排街区各场景历史底蕴、文化故事、特色建筑,以促销活动带动特色街区打造,精准发力,打造有热度、有流量、有消费、有口碑的生态圈。基于上海银行App同步发券、领券、核券,发挥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引导市民走进商圈,聚人气,促消费。携手银联,在业内首批接入银联云网平台,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线上专区,聚合影音娱乐、出行商旅、美食美饮等多样化生活场景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民金融服务体系,践行金融为民、助力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激发线上线下消费活力。作为上海市首批上线消费券补贴领取服务的银行,在App率先推出国家补贴家电、数码产品领券专区,为持卡人打造专属的消费焕新生态。
携手外部商业资源,营造便利的助老消费服务。与蔬菜集团合作,养老版手机App开通绿色农贸商品“百县百品”特惠专区。与上海市委老干部局合作,推出“早上海品牌馆”,支持一键预订传统老字号食品套餐。与享道出行合作,通过整合资源、科技赋能等手段,让老年客户在手机银行体验快速打车服务,实现顺畅便捷的适老化无障碍出行。养老版手机App成功构建线上一站式养老服务生态,多方位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在助力消费提振的道路上,不让任何客户掉队。
携手新能源汽车公司,与吉利集团旗下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推出“前3年免息”“前2年免息”特惠汽车分期方案,大幅降低了购车门槛。与小米汽车开展购车分期合作,针对热销车型适配优惠金融方案,促动绿色新能源汽车消费。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分期金融服务流程“快速申请实时审批、即时放款”,下一步将在专项分期业务中嵌入远程面签功能模块,对符合条件的用户,通过线上化流程完成身份核验、面签事项确认、分期协议签署,免去线下奔波,随时随地享受便捷金融服务。
极致客户体验,助力文旅消费
在国家层面推出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境内外支付环境差异较大的背景下,上海银行不断完善“华付通”支付产品,让入境人士实现“一部手机”玩遍中国,助力境外人士入境便利体验各项文旅活动。手机App开辟文旅专区,引入吃喝玩游的生活场景,一键提升日常幸福感,为客户提供便利服务,提振人间烟火气。
1. 优化支付服务,助力入境人士旅行。落实人民银行“优化支付服务”工作要求,升级服务境外人士的“华付通”产品,为外籍人士提供“纯线上、多语言、强风控”的全渠道支付服务,已服务超42万外籍用户,有效解决跨境小额支付的堵点和痛点,赢得众多来华商务和旅游外籍人员的欢迎。“华付通”基于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及系统能力,构建前端证照OCR识别及人脸识别初审、后端逐笔人工复核及系统风险控制相结合的身份核实体系,支持入境人员在线开通服务,并绑定境外银行卡随用随充,通过线上快捷、线下扫码等方式完成消费。基于业务数据沉淀与运营经验总结,打造覆盖在线开卡、外卡充值、境内消费等全流程的风险监控体系,有效甄别并防范外卡拒付、盗卡充值和集中超限消费等可疑交易风险。多重数字技术保障了“华付通”的便利和安全。
2. 升级手机银行,开辟文旅服务专区。手机银行App开通S+会员专区,打造权益平台S+会员体系,对接各类权益商户,涵盖吃、穿、住、行等各类实物及电子权益,实现权益的统一入库和归口管理。实物兑换支持“家居日用、粮油食品、生活家电、箱包出行”等类型,支持围绕主题节日打造覆盖饮食、居家日用品和生活小家电等特色活动和权益。依托S+会员体系的权益平台,覆盖960万客户,累计推出超1200个活动,累计参与507万人次。为提供更加便利的权益服务,权益平台依托“埋点”技术,开展智能化端到端运营检测,采集全链路埋点漏斗数据,实现权益活动效果可视化展示及数字化活动效果分析,迭代优化后续权益发放策略。信用卡业务配置睡眠户唤醒权益活动,2个月唤醒合计11.4万人次,带动信用卡交易4.5亿元。S+会员专区已成为促进文旅等消费场景的利器,在实现上海银行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客户带来了便利的“金融+场景”复合型金融服务,同时为提振消费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作为上海市属金融国企,上海银行将紧扣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技术运用,始终践行“人民金融”理念,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服务能级。在餐饮领域助力“烟火气”回归,在文创舞台支持“中国故事”讲述,在旅游景区赋能“美好体验”创造,以“金融活水”滋养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连接。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5年5月上半月刊)
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