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曾是欧亚大陆上无敌的存在,所到之处无不化为废墟。他们征服了西夏、灭掉了金国、击溃了南宋,甚至让欧洲人因恐惧而不敢在夜晚点燃篝火。然而,这支曾经无敌的军队,却在一个不起眼的国家——越南,连续三次出兵,三次惨败,令人难以理解。那么,越南究竟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还是蒙古军队遇到了真正的克星?
1257年,蒙古铁骑像风暴一样席卷而来,从亚欧大陆一路横扫至东南亚。已经摧毁西夏、灭了金国、踏平大理的他们,眼看着南宋即将被彻底击败。然而,忽必烈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将目光转向越南,准备将这个国家一举收服。忽必烈的战略想法很直接,他认为如果要完全铲除南方的威胁,就必须将越南的陈朝斩草除根,确保南方再无隐患。
于是,这年冬天,兀良合台率领三万蒙古骑兵,从云南出发,直指越南首都升龙(今河内)。蒙古军队一路所向披靡,轻松击溃了越南的防线,迅速逼近升龙城。根据他们的经验,一旦攻破城池,便可以大肆抢掠,拿走一切资源,然而当他们进入升龙城时,却惊愕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空无一人。所有的街道都冷冷清清,粮仓也空空如也,甚至连一只鸡都没有留下。
展开剩余78%原来,越南皇帝陈太宗早有准备,采取了“坚壁清野”战术,命令全城百姓撤离,带走所有粮草和物资,将蒙古军活生生饿在城里。此时的蒙古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北方的蒙古骑兵不适应越南湿热的气候,战马也因水土不服接连生病,加上补给不及时,士气急剧下降。
九天后,兀良合台决定撤退,带领残兵败将返回云南。然而,他们的撤退并不顺利,越南军队利用密林、沼泽和丛林布下伏击,蒙古军前后夹击,损失惨重。撤退的过程中,不少士兵在战斗和疾病中丧命,几乎成了生死逃亡。最终,兀良合台带着几乎全军覆没的队伍狼狈地回到了云南。这场失败成了蒙古帝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也使得忽必烈重新审视了这个曾被忽视的小国——越南。
经过二十多年的准备,忽必烈再次决定出兵越南。这一次,他调集了整整五十万大军,分成六路,由自己的儿子镇南王脱欢亲自率领,誓要一举消灭越南陈朝。相比第一次的入侵,这次的阵容更加豪华,除了蒙古骑兵外,还有来自南宋的降将,以及熟悉南方战况的水军。1284年,元军再次发起进攻,越南军队节节败退,升龙城也再次被攻破。
然而,越南并未如上次那样轻易投降。陈朝早已吸取教训,再度采取焦土战术,清空了城市,纵火焚烧了所有粮仓。蒙古军队占领了空城后,陷入了绝境。虽然蒙古军在战斗力上占有优势,但越南军队采用了“打了就跑”的战术,不和蒙古人进行正面交锋,而是利用丛林和水网展开游击战,始终让元军无从下手。与此同时,恶劣的气候又成了蒙古军的新敌人。越南的湿热天气和瘴气对蒙古士兵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许多人染上了疾病,战斗力急剧下降。
蒙古军队赖以生存的骑兵在泥泞的土地上寸步难行,战马死伤惨重,补给线也被切断,军心动摇。眼看战局不利,脱欢下令撤军。然而,越南军队早已布下了杀阵,撤退途中充满了血腥的伏击。蒙古大将李恒在撤退时被毒箭射中,最终因伤重不治。而脱欢自己也差点被俘,他在千钧一发之际逃入铜管中,被士兵抬走才勉强逃脱。五十万大军最终带着惨败的屈辱退回大元朝,忽必烈气得暴跳如雷,再次决定发动第三次进攻。
1287年,忽必烈不甘心失败,再次决定发动进攻,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改变了战术。元军调集了七万兵力,并派遣水军从海上入侵,避开丛林战的劣势。元军计划通过陆军和水军形成合围之势,逼迫越南军队投降。然而,陈国峻早有准备,他设计了一个致命的伏击战术——“潮汐伏击”。他研究了白藤江的潮汐规律,在江底埋下了尖锐的木桩,利用潮水的涨落将蒙古的战船一一摧毁。
1288年3月,潮水上涨,元军的战船成功驶入白藤江,却在退潮时遭遇致命打击。越南军队从四面八方发起猛烈进攻,蒙古战船的船底被江底的木桩刺穿,纷纷沉没。许多元军士兵被困水中,成为越南军队的活靶子。这场战役成为蒙古帝国水军最惨痛的失败,元军不仅失去了大量战船,陆军也因补给线被切断而陷入崩溃。
这场战役,堪称越南版的“赤壁之战”,彻底粉碎了忽必烈吞并越南的梦想。战败的消息迅速传回大都,连伊儿汗国都听闻了此事。三次入侵,三次失败,忽必烈终于死心,再也不敢派兵南下。蒙古帝国最终承认,越南并不是一块轻松吞下的肥肉。尽管蒙古骑兵曾征服了广袤的欧亚大地,但在湿热丛林中,他们屡屡碰壁,最终未能实现对越南的征服。越南保持了独立,而蒙古帝国也尝到了在南方最惨痛的失败。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