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葛优饰汤师爷
汉武帝后期,由于大汉帝国穷兵黩武,北击匈奴,导致帝国赋税入不敷出。很多平民承受不起朝廷沉重的徭役和赋税,纷纷放弃土地,甘愿沦为流民。
很多人不理解,有地不种,去当要饭的流民,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
其实不是。土地作为古代第一生产资料,拥有它,有时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有地,意味着就得承担朝廷的徭役和赋税。赶上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的汉武时期,皇帝需要更多的钱去实现个人“千古一帝”的理想抱负,千古一帝的成本必然会转嫁到每一个盛世平民头上。
流民的逻辑很简单,没有了土地,朝廷自然没有理由找他们收税。于是,大量平民自动放弃土地,变成了无地失业的流民。
展开剩余80%这股声势浩大的“流民潮”,让朝廷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危机。流民越多,首当其冲的是朝廷的赋税,没有了平民种地赋税来维持帝国运转,帝国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远来看,流民数量增多,一旦他们聚集成灾,便会对王朝政权构成威胁。
汉武帝晚年,忽然良心发现,对年轻时好大喜功进行了反思。于是,废除了大量荒唐的“敛财”政策。告诉天下百姓,朕在过去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一些弯路,现在我已经认识到错误,就请你们回家安居乐业吧。
有安生日子,谁愿意去要饭。流民一看朝廷风向变了,想再做回平民,可是手里已经没有了土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了“假田制”——将朝廷掌握的土地借给无地无业的流民耕种。
咋一看,汉武帝真是体恤百姓的好皇帝,把皇家土地借给流民耕种,功德无量啊。
事实上,可没有那么简单。地从来没有白种的,假田制的税率是“十五税一”,是大汉常规税率的一倍。
因此,假田制推出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大,“十五税一”仍然是绝大多数流民无法接受的事实。
武帝后期和昭帝一朝,假田制并没有得到重视。此时,大汉还有“盐铁专营”这一重要财税支柱在支撑帝国税源。
前81年,盐铁会议后,大汉首席财政大臣桑弘羊失势,“盐铁专营”制度被迫优化调整,官营范围和门类进一步缩减,帝国税源也随之一天不如一天。
一面是优化后的“盐铁专营”制度,应对庞大的帝国开支,捉襟见肘。一面是流民的体量仍在逐步扩大。面对这样的现状,让汉昭帝不禁感慨:
比岁不登,,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可是,汉昭帝一生活在霍光的阴影里,想改变这个现状,但没有实力。到了宣帝登基后,流民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用什么办法解决,除了“假田制”,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地节二年,宣帝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一代权臣霍光给盼死了,宣帝正式总揽大权。次年,汉宣帝重拾“假田制”,在过去“借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福利。
不但要借给流民土地,还给发种子,还不收取他们的人头税。
流民一看,这样的好政策,还当什么流民,赶紧去领地回家过日子吧。
当流民真正去领地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朝廷的政策是真的,可是到了地方落实时,变味了。
地方豪强贵族勾结官府,自己编了一份“花名册”,提前把地给领走了。朝廷拨付给流民的土地,几乎被地方豪强给“截胡”。真正需要土地的无地流民,连一根毛没有领到。
豪强地主领走了土地,他自己肯定种不过来。于是,他们就干起了“二道贩子”的买卖,把骗来的“假地”,加价卖给流民。
假田被这么一倒手,名声归朝廷所有,好处被权贵拿走,流民什么也没有得到。
冲着“免除人头税”这一条,即使加价从权贵手里购买“假田”,绝大部分流民还是可以接受的。
可当流民拿出所有家当买到假田后,等待他们的噩梦才正式开始。
因为“假田”是朝廷借给流民的,不是分配的。一开始,朝廷考虑到多领多占后转租的问题,就设置了“假田官”来监督流民领地耕种。
实际上,“假田官”非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与权贵勾结在一起,中饱私囊。
流氓领到了假田,就得服从“田官”管理。倒霉的流民,在承受已有的权贵压榨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层来自“田官”的剥削。
朝廷派下来监管“假田”的田官,最后与豪强贵族、官府联合起来,想方设法压榨流民。田官家里也有地,他们不想自己种,就让流民给自己义务劳动,把自家的地一块给种了。
假田制的出现,并不是应对税源不足的问题,它更像是西汉朝廷为了解决流民社会问题,而推出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将流民逼入生死线后,他们举事对抗朝廷。
然而。汉宣帝给流民的这道保障,非但没有起到救助流民,稳定江山的作用,反而变成了权贵的一项福利。宣帝一朝,每到朝廷发放“假田”的时候,就是天下权贵忙于造“人头”的时候。
它与现代社会的“公租房”极其类似。产权归公家,当事人不具备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宣帝时期的“假田制”乱象,就跟曾经被曝光的“公租房”冒领事件一模一样,极极极其少数人通过歪门邪道领走了房子,然后转手租给了无房居住的穷人,收取房租。
假田制,老祖宗在2000年前,发明的这一项社会福利探索,最终在“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中,彻底失败了。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