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有句俗语:“淮安饭桌十八怪,顺河百叶好搭菜。”在江淮大地的美食版图中,顺河百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道传承 600 余年的大豆制品,不仅是淮扬菜中的经典食材,更承载着淮安顺河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企业创新、政府助力下,顺河百叶正破茧重生,踏上一条传承与革新并行的发展之路,不仅实现自身的年轻化转型,更成为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品。
百年风味,深陷困局
顺河镇,地处淮安苏北灌溉总渠北侧,悠悠渔滨河穿镇而过。这片被两河滋养的土地,孕育出了传承自明清时期的百叶制作工艺。这样的水土,让顺河百叶从诞生起就带着独特的风味基因。
制作时,匠人会先从苏北平原精选颗粒饱满、色泽黄亮的黄豆,这些黄豆的蛋白含量超 45%,是百叶鲜香的基础。黄豆要在渔滨河水中浸泡数小时,吸足水分后,先用石磨细细研磨 —— 往昔没有机械的年代,石磨转动的吱呀声里,豆香会顺着河风飘出半条街。磨好的豆浆需用柴火慢煮,火候拿捏全凭经验:多一分则焦煳发苦,少一分则豆腥未散。最关键的是点卤环节,盐卤浓度、注入速度全靠老匠人目测手感,他们能根据豆浆表面的波纹判断最佳时机。最后,凝结的豆腐脑被绞碎铺在白布上,用千斤顶压制 6 小时,才能得到厚薄均匀的成品。从选豆到晾晒,18 道工序环环相扣,少一步都成不了顺河百叶。
展开剩余79%顺河百叶与其他地方的百叶有着鲜明区别。它每张约 30 克,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 —— 这得益于6小时慢压的工艺,既保留了豆香,又让质地紧实不易碎。对比之下,有的地区百叶偏厚,嚼起来带着粗糙感;有的追求轻薄却失了筋骨,炖煮时容易烂成碎渣。而顺河百叶既能在红烧时吸足酱汁,又能在清汤里保持本味,这种 “兼容并蓄” 的特质,让它成了淮扬菜里的 “百搭高手”。
这般匠心孕育出百变滋味。顺河百叶口感细腻,吃法多样,可红烧、串汤、凉拌、水煮,是淮扬菜里典型的方便菜。“顺河百叶豆花香,宜炒宜烩宜做汤”的民谚,道尽其在淮安餐桌的至尊地位——街头巷尾凡有豆制品处,顺河百叶必被抢购一空。
顺河烩百叶 图片来源/无线淮安
然而盛名之下,暗涌深藏。2022年顺河镇政协调研发现,全镇数十家作坊各自为战,生产的百叶“质优而不貌美、量小却卖不出价”:因为没有统一包装,散装的百叶常被外地劣质品冒名顶替,价格长期低迷;作坊主缺乏营销思维,市场只限于淮安本地,即便有很好的口碑,但生产规模小、产量小,仅够维持小规模的生计。“老一辈的好招牌,不能砸在我们手里!”殷步年说,他做百叶已有30多年。他的焦虑,道出了传统技艺与时代脱节的集体阵痛。
科技赋能“百叶青春计划”
转机出现在近年来。随着淮安打造 “世界美食之都” 的步伐加快,顺河百叶的发展困境引起各方关注。淮安金顺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扛起了振兴顺河百叶的大旗。
科技让老手艺“轻装上阵”。走进金顺禾科技有限公司,浓郁的豆香扑鼻而来,这里将传统百叶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了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厂长吴卓俊介绍:“过去,磨100斤黄豆需要3-4个小时,如今借助现代化设备,仅需10分钟,研磨出的豆子更加细腻,极大地提高了百叶的生产效率。”浸泡、磨浆、煮浆、点卤……这12道古法工序,在金顺禾的现代化生产线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古法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技实现品质的飞跃。”吴卓俊说,企业投资1.5亿元建设的食品加工项目,配备了泡豆罐、百叶机等54台先进设备,年产能高达5000吨,每天可以为10万户家庭提供新鲜、美味的豆制品。年轻人在直播间下单时惊叹:"这柔韧劲道,分明是奶奶铁锅里炖的百叶!"
金顺禾工厂的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淮安区发布
在保留 “三煮三晾” 古法精髓的基础上,金顺禾积极开发新产品。研发团队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融入淮扬菜卤汁秘方,推出即食豆干、五香素鸡等休闲豆制品。这些新产品采用独立小包装,开袋即食,不仅方便携带,还将顺河百叶从传统的菜场案头推向了旅途背包、休闲零食市场,成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实现了从 “地方特产” 到 “文化伴手礼” 的华丽转身。
豆香新生,重塑“顺河名片”
为重塑顺河百叶品牌形象,顺河镇政府与企业双轨并进:对内建设现代化生产厂房,彻底改善传统作坊的生产环境;对外高频亮相美食展会、农交会,借助媒体矩阵提升品牌声量。随着品牌影响力跃升,市场需求持续激增,原料供应成为关键命题。
顺河镇人大代表经过调研后,提出了“三联”工作法,破解了难题——联动市场,推动“订单农业”落地,构建“企业+农户”利益共同体。企业与豆农签订保价收购合同,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联通科技,引进抗病虫害高产大豆品种,配套建设5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联动服务,农技人员扎根田间,提供从选种到加工的全程指导。“自从和厂里签了合同,黄豆不愁销路,每亩还多赚150元!”农户时大爷的感慨,道出增收的喜悦。
在品牌聚合层面,“顺河百叶协会”应运而生。该组织整合百余家作坊,以统一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奠定品质基石,又以“姓氏商标”保留各家工艺特色,形成“大品牌背书+小作坊匠心”的共生格局。产业链重构同步推进:代表联络站动员村民种植优质大豆2000余亩,订单农业实现优质优价;配套建成的冷库与电商基地,更让分散的农户握指成拳。
每日黄昏,殷步年总会将作坊打扫得纤尘不染。当夜色浸透三合村,他与妻子便开始制作次日销售的百叶。三十载现做现卖的坚守,为他积累了大批“百叶粉”,也织就了红火日子:年收入达15万元,给孩子在城里安了家、买了车。那张薄如蝉翼的百叶,正将全家"裹"进越来越厚的幸福里。
从蒸汽袅袅的作坊到机器轰鸣的工厂,从菜场的散装摊到电商平台的爆款礼盒,顺河百叶的“破茧”之路,田间的“金豆子”变成了百姓口袋里的“钱串子”。当古法工艺遇见现代科技,当个体匠心汇入品牌洪流,一粒大豆终成“金豆”,这滋味,属于坚守的匠人,更属于迭代生长的时代。
文/李诗睿
发布于:重庆市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