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改写后如下:
若说到历史上的宦官,大家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或许是魏忠贤。在后人口中,魏忠贤常被视为佞臣和权臣,然而把大明王朝的覆亡归咎于他,未免过于片面。
东林党作为一个文人集团,历史上得罪文人的很少有好名声。魏忠贤之所以遭受后人许多谴责,主要因为得罪了东林党。这些文人自称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但真实情况如何,只有崇祯皇帝最有发言权。传闻他在临终前曾留下这样一句话:“若魏忠贤在位,国家不至于如此!”
展开剩余85%崇祯在自缢前留下了一封绝笔,对大明陷入如此境地感到深思:“东林诸公,表面清高,国库空虚……”这种言论令人深思,然而,为时已晚。为何崇祯会有此言呢?
这一切源自于魏忠贤的被杀。崇祯登基前对这位宦官深感忧虑,上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对魏忠贤下手。与魏忠贤对立的东林党也趁机对他出手。
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明熹宗在世时魏忠贤备受宠爱,然而崇祯上台后一切都变了。曾经阿谀奉承魏忠贤的人们现在纷纷站出来弹劾他。魏忠贤自缢后不久,东林党便派人抄家。
周延儒是其中一位主谋,《明史·奸臣传》中记载了他的名字。虽然后人有些不公地将他列为奸臣,但从他之后的行径可以看出端倪。像魏忠贤这样的人,家中必然藏有大量金银珠宝。
据不完全统计,抄家时发现的银子接近百两,黄金数千两,珠宝艺术品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银子本应上交国库,而崇祯并非昏君,这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仅过了几个月,兵部尚书就表示前线士兵三个月未领军饷。
刚刚抄家怎么会没有足够的钱来发放军饷呢?大明国库本就不富裕,因此军队的俸禄并不高。魏忠贤家中查获的财富应该充足,这种情况为何会发生?同时,东林党成员却开始大规模修建豪宅,仿佛得到了一大笔资金。
以周延儒为例,他家进行了扩建,单单他家的一个水榭就能抵得上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税收。国库账目完全对不上,东林党解释称魏忠贤早已转移这笔银子,但魏忠贤已自缢,这笔钱该用在哪里呢?
江南的富商对魏忠贤被杀可能感到最高兴。他们与东林党的关系密切,东林党掌权后,这些江南富商的税收开始大幅减少。他们对东林党感激不尽,但整个国家需要税收来生存,若不从富商手中收取,那从何处来?
许多地方的百姓每年要交的税收与魏忠贤当政时相比翻了一番,生活压力巨大。许多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如此困难时,却莫名其妙地在江南多出了许多园林和豪宅,这些院子的主人得到了东林党的庇护。
在魏忠贤当政时,需要缴纳巨额税收的地主和富商,如今却因东林党的减免政策得以免税,甚至一些直接与东林党关系亲近的人根本不用缴税。商人们视东林党为恩人,纷纷称赞他们的政策。
或许有人会质疑,崇祯在京城还能对此一无所知吗?直到问题爆发时,他才得知。在崇祯七年,华北平原遭受了巨大的旱灾。得知消息后,崇祯立即拨款救灾,然而最终只有一部分款项到达,他大怒并命人调查,当时东林党掌权,调查出此事实属奇迹。
东林党代表江南商人的利益。他们提议增加农业税,减少甚至取消商业税,这种观点任何时候都显得可笑。长此以往,结果可想而知,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依赖于百姓,而百姓哪里有这么多钱?
大量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都到了那些富商手中,他们不仅免税,甚至只需交一小部分税收。不仅农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
收不到税收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运作。在此时,大明仍在与女真对抗。这些将士在前线奋战,国家却连军饷都支付不起,他们还会继续为大明效力吗?
可能有人会说,大明真的穷到这种地步吗?只能说,钱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崇祯八年,崇祯再次面临前线发不起军饷的问题。不仅是兵部尚书,就连崇祯也发现其中的不对劲。这次调查简直令人震惊,朝廷发放给前线士兵的军饷,只有一半能到达前线,能到达士兵手中的更少。
这些银子到底去了哪里?为何无法查明?整个朝廷的关键职位都掌握在东林党手中,该从何处查起呢?虽然许多下层官员心知肚明,但又有谁敢说出来呢?
值得一笑的是,后来居上的事情不时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